第(2/3)页 琅玦闷闷不乐的自言自语着:“我就问了那么一句,至于勾起他们那么多人议论吗?真是说什么错什么!” 皇后劝道:“别气了,你也不冤,在宫中时,你应该是见过我用桂花插瓶的,哪还能不认识?” “那我也是只认得桂花,哪晓得树长什么样?”琅玦为自己辩解着,不服气的说:“皇阿玛一会儿东巡、一会儿南巡、一会儿微服出巡,就以为别人也跟他一样东南西北的到处跑,什么都见过!” “言多必失!”皇后又这么提醒了琅玦一句,然后叫着庆贵妃往前走了。 琅玦回头看了一眼,永琪早已掉队,瑛麟紧随永琪,而永琪的注意力更在后面,原来懿泽早已越走越慢,落在一众宫女之后。 穿过万竿摇竹,在苒苒芭蕉的掩映中,露出三间房,上有一匾额,题曰“翠玲珑”。乾隆望着粉墙竹影、清雅壮丽,旁侧古木葱郁、青翠欲滴,笑叹道:“果然是‘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进入翠玲珑堂屋,太后坐下歇脚。屋内备有茶水,令贵妃先倒了一杯茶奉与太后,又倒了一杯茶奉与乾隆。走路自然是容易口渴的,太后喝着茶,笑着称赞道:“令贵妃果然贴心。” 论倒茶,谁人不会?容嫔、永常在、宁常在三个都跟着,并非连这点眼力劲都没有,而是在乾隆面前,不可轻易抢了令贵妃的风头。 皇后也带着庆贵妃走进翠玲珑中,令贵妃又忙奉茶与皇后。 乾隆喝了茶,笑意盈盈的看了令贵妃一眼,又望着窗外的石径曲廊,笑道:“这江南的美景,温润而内敛,好似柔情万种的女子,秀美灵动,看一眼便能沁人心脾,而后经久难忘。” 太后听了,也笑道:“皇帝这个比喻倒是贴切,美景如此之多,须得每处都赏玩才算饱了眼福,若在一处停留久了,可就辜负了别处的美景了!” 明眼人都听得出来乾隆和太后这两句话别有深意,乾隆是在赞赏令贵妃,太后却在提醒乾隆,应当雨露均沾。 皇后是从不屑于与令贵妃争宠的,但庆贵妃、容嫔、永常在、宁常在,哪一个不希望亲近乾隆、讨好太后?然而,从离京之日算起,至今已经月余,乾隆大多时间都用于赶路、接见地方官员、巡察政务等事,偶有闲暇,便会将令贵妃接到身边,实在不给其余四位妃嫔留半分余地,她们虽时常跟从,也不过如空气般的存在,从未侍寝过一次。 乾隆也深知此意,却打哑谜,接着太后的话说:“皇额娘说的极是,这翠玲珑已经看过了,朕陪皇额娘再去别处看看。 太后于是又扶住乾隆站了起来,正要走出时,环视一周,问:“永琪到什么地方去了?哀家好像有一会儿没见了!” 令贵妃笑答道:“想是后面的景色太好,给看住了!” 乾隆道:“他那么大个人,还能丢了不成?皇额娘就不必操心了。” 于是乾隆扶着太后离开翠玲珑,傅恒依旧前面带路,后妃们、琅玦等在太后身后跟着,又看了几处景致,走走停停。不多会儿,永琪、瑛麟等又跟上了,一起到了观鱼处,纷纷倚着游廊向下观鱼、喂鱼。 太后又有些累了,看了一眼游廊的石台,令贵妃猜测太后大约是想坐下又怕石头凉,忙将一个坐垫放在太后身后的石台上,请太后就坐。太后笑着看了令贵妃一眼,令贵妃的确十分善于察言观色,难怪独享乾隆宠爱这么多年,再看时常跟着自己的容嫔、永常在、宁常在,到了这新鲜地方竟然都只忙着喂鱼,太后不禁摇头叹气。 乾隆站在太后身旁,笑问:“皇额娘看这里景色如何?” 太后笑道:“皇帝喜欢的,自然是最好的。” 庆贵妃也满脸笑意的附和道:“此处面北临流,左右又有古树交相辉映,想来夏日也是凉快的,观鱼甚是相宜,难怪叫做‘观鱼处’。” 在观鱼处停留片刻后,乾隆又扶太后往前继续走,看到了一处立于山岭的亭子,这亭子遗世独立,高耸轩昂,石柱飞檐,可凭可憩,便是让此园以此亭为名的沧浪亭了。 早有苏州知府等官员在沧浪亭中预备了茶点果品,恭请乾隆、太后等上去享用。于是乾隆搀扶着太后,上到了亭心稍息,顺便凭陵南园田野风光。这里倒是一个极好的观景台,可极目四周数里,将园外的碧波涟漪与园内的山石亭廊连成一气,实乃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乾隆环望一圈,正默默赞叹赏这美轮美奂的景致,忽一眼看到了永琪,他正走在上沧浪亭的路上,却两三步一回头,走的极慢。再看后面,懿泽落在一众宫女之后,走的更是慢悠悠。乾隆这才知道永琪为什么总回头了,不禁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喊道:“永琪,你几时才能有空陪伴朕和太后?” 永琪听到乾隆召唤,忙快步走上台阶,到乾隆跟前,躬身拜了一拜,叫了声:“皇阿玛。” 乾隆坐下,望着永琪,道:“这游园大半天了,也没见你说一句话,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好不容易来一趟,难道这园子不值得你一看吗?” “怎会呢?这园子,挺好。”永琪努嘴笑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