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扬州》-《诗相》
第(2/3)页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最为让人赞扬的经典诗句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它让读者有更多的遐想空间,徒生羡慕之情,春秋鼎盛之际而又未经历过精彩人生的男人,都会羡慕疏野放荡的杜牧,这也是本人喜欢诗人杜牧的原因所在。在扬州的滋养下,他享受到最美的时光,深秋时节的扬州依然青山隐隐水迢迢,依然可以见识到青山绿水的风景,可能杜牧这年的深秋时节,还能享受夏季时该有的胜景。二十四桥,据说是扬州城二十四座桥的统称,也有说是一座与数字二十四息息相关的桥,只是名为二十四桥,更有一说是因为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的桥,结合诗句来看,杜牧应该默认了古时传说,历史上的这桥已无关宏旨,不过扬州城倒是真有个叫二十四桥的风景胜地,桥本身并无出奇之处,只是它被赋予了文化色彩,才使得这桥能叫“风景”。玉人,即可以形容温婉美丽的女子,也可指风流俊美的男子,在此首诗中,应指男子即韩绰,他是杜牧在扬州任职时的同僚,通过这首诗可以推断,韩绰想必也是放荡不羁的同道中人,因此才有相似的经历和性情,杜牧才有闲情逸致创作这首诗寄给他。不管是当年的杜牧游弋于二十四座桥之间欣赏风景,还是在这座桥上教歌女们吹箫,杜牧定是眷恋桥上的美好,在明亮的月圆之夜,歌伎们吹箫弹曲,应是杜牧与其友人韩绰常有的乐事,换作现代人的做法,则是地方官员在高级私人会所,和一群颇具才艺的美女灯红酒绿,享受生活的纸醉金迷,惟有普通人徒有羡鱼情。
虽然杜牧以风流著称,但他亦是颇具治国才能和军事战略思想的士大夫,年轻时便写出《阿房宫赋》,体现出他忧国忧民,致力于匡时济俗的情怀,该文中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堪称经典,结尾高度凝练的诠释了历史循环的永恒属性。然而今天的人们,几乎只欣赏他的浪子情怀,作为晚唐时期扛起唐诗旗帜的中坚力量,他的经典诗句也多半围绕女人而展开,风流韵事在他的诗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或许是因为他深陷“牛李党争”的漩涡,在仕途上无法实现理想故而钟情于秦楼楚馆之中。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皆有不得志的时刻,既然入世不能,出世独善其身还是较为容易的,出现山水田园派诗人,也多是仕途不得意的文人骚客,而晚唐的杜牧另辟蹊径,以寄情于秦楼楚馆而著名于世,乃至很多后世的文人以杜牧为榜样,好比南宋词人姜夔,在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到杜郎俊赏,羡慕他的青楼梦好。
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路过扬州,看到萧条景象的扬州城,感慨今昔,于是创作了名作《扬州慢》,词人在序言中言道,予过维扬(扬州的古称之一),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由此可知,姜夔所看到的扬州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景象。不管是在额外的历史研究还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南宋的史料都较少,或许是因为南宋朝廷在汉人政权中并不突出,且少有历史建树,故人们对南宋的历史知之甚少。南宋朝廷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受到北方强敌金国和蒙古的侵扰,经过靖康之难后的扬州,成为抵御北方侵扰的重要军事重镇,经历兵戈之乱后,衰落的景象弥漫着扬州城,因此姜夔在入城时有四顾萧条的画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