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一章 荣光背后的批量难题 初秋的乌蒙山,漫山的桑叶带着金红相间的秋意,村口的老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从京城博览会载誉归来的车队刚驶进山路,远远就传来了村民们的欢呼声。风澈坐在马车上,手里捧着“天下桑蚕创新成果奖”的鎏金奖杯,杯身映着窗外掠过的紫纹蜜桑,心里既有荣光,也藏着一丝隐忧。 “风澈哥!可算盼着你们回来了!”阿黑带着一群村民早已在村口等候,接过马车缰绳时,目光落在装满订单的木箱上,笑得合不拢嘴,“京城来的商行、西洋的使者,还有周边州县的蚕农,都快把交易中心挤爆了,就等着你们的蓝色蚕丝和深加工产品呢!” 风澈刚跳下车,就被村民们围了起来,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蓝丝蚕宝宝”画像,老人们端着温热的岩蜜桑茶,绣娘们送上了连夜绣制的蓝丝手帕。可当阿竹打开装着蓝色蚕丝的样品箱时,原本热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了——批量生产的蓝色蚕丝里,有几捆颜色偏浅,带着淡淡的灰调,和博览会上展示的宝蓝色有明显色差。 “这……这怎么回事?”阿雅捏着一缕浅色蚕丝,眉头紧锁,“艾莲娜女士特意交代,首批蓝色蚕丝礼服面料必须颜色均匀,要是这样的品质,肯定通不过验收。” 守苗爷爷接过蚕丝,放在阳光下仔细比对,指尖轻轻摩挲着:“批量生产时,蚕宝宝的进食量、桑叶上的色素浓度、缫丝时的温度,哪怕有一点偏差,都会影响颜色。博览会的样品是我们精挑细选的,可规模化生产要保证每一批都一致,难度比研发时大多了。”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响起,刚签下大额订单的商行代表脸色有些凝重:“风澈先生,我们的订单要求下周交货,要是颜色达不到样品标准,恐怕只能取消合作了。” 风澈心里一沉,他知道,这不仅是订单的问题,更是高山桑蚕联盟打响品牌后的第一次考验。“大家别急,”他举起手里的奖杯,声音沉稳,“博览会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现在就成立技术攻坚组,守苗爷爷负责调整色素配比,陈老伯优化缫丝流程,阿竹监督桑园管理,三天内一定解决色差问题!” 当晚,特种培育温室里的灯亮到了后半夜。守苗爷爷带着小石头和几个年轻匠人,反复调整蓼蓝、紫珠果的色素比例,从1:2调到1:1.5,再加入微量的栀子黄校准色调;陈老伯则在缫丝工坊里,将缫丝温度精确到每一度,用桑枝炭调整火候,保证蚕丝的光泽度;阿竹带着村民们,给每一片即将采摘的桑叶标注湿度,确保色素液喷洒均匀。 小石头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着每一组数据:“守苗爷爷,您看这组,色素比例1:1.5,岩蜜水浓度5%,蚕宝宝吐的丝颜色最接近样品!”他指着蚕匾里刚结的蓝茧,眼里闪着光。 守苗爷爷点点头,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就按这个标准来!明天开始,每一批桑叶、每一组蚕宝宝都单独标记,全程跟踪,确保万无一失。” 三天后,当新一批均匀莹润的宝蓝色蚕丝摆在商行代表面前时,对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风澈先生,果然没让我们失望!这品质,比样品还要好!” 风澈松了口气,看着忙碌的村民们,心里明白: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奖杯上的光芒,而是面对困难时,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第二章 研修班里的传承新声 批量生产的难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随着订单激增,联盟里熟练掌握蓝色蚕丝培育、高端刺绣技艺的匠人越来越紧缺。之前的培训多是应急式的,年轻匠人的技术不够精湛,绣出来的蓝丝绣品细节粗糙,影响了产品口碑。 “我们不能只靠老匠人撑着,得培养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传承人。”风澈在联盟会议上说道,“我提议成立‘桑蚕技艺研修班’,请守苗爷爷、陈老伯、玛莎奶奶这些老匠人当导师,系统教授彩色蚕丝培育、金线刺绣、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技艺,为期三个月,结业后颁发证书,优先参与高端订单制作。” 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联盟各个村寨的年轻人。苗寨的阿牛、彝寨的阿朵、还有刚从城里返乡的大学生阿琳,都踊跃报名。阿琳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听说家乡培育出了蓝色蚕丝,特意辞掉城里的工作回来,想把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研修班的第一课,在桑蚕学堂的大教室里举行。守苗爷爷拿着一株紫纹蜜桑苗,从选种、嫁接讲到色素喷洒,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格外认真;玛莎奶奶则坐在绣绷前,演示蓝丝与金线的搭配刺绣,银针在她手里翻飞,不一会儿,一片带着珠光的蓝丝桑叶就绣成了。 阿琳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玛莎奶奶,我们能不能用蓝丝绣出渐变效果?西洋的礼服很流行这种风格。” 玛莎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说说怎么绣?” 阿琳拿起丝线,演示道:“用深浅不同的蓝丝,从叶片边缘到叶脉逐渐过渡,再用金线勾勒轮廓,这样绣出来的桑叶会更立体,更符合现代审美。” 玛莎奶奶照着试了试,果然效果极佳,高兴地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以后我们多交流,把老手艺变得更受欢迎!” 研修班里,这样的创新碰撞每天都在发生。陈老伯教大家缫丝时,阿琳提出可以在缫丝过程中加入轻微的扭转,让蓝丝呈现出自然的螺旋纹理,更适合制作高端面料;小石头则和阿牛一起,尝试用桑枝制作微型缫丝机模型,方便教学和展示。 风澈看着教室里专注学习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他特意邀请了京城桑蚕学堂的专家和“鎏金丝线”的设计师来授课,让大家不仅能学到传统技艺,还能了解市场需求和设计潮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