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枕刀黄粱记》


    第(2/3)页

    所以守睢阳城的这些人,不仅没有像史书上那些被围城后所产生的恐惧和放弃,反而各个战意高涨,总盼着能出城杀敌。南霁云所率的这些骑兵们,给着所有守城人莫大的信心。在他们的心里一致认为,别说你们区区十来万番贼,要是给我们南将军凑够几千匹战马,我们这些城里人压根不屑于上城墙,直接大开城门,跨上那高头大马,高举着手里的横刀,保证杀得敌方十几万人裤子都提不上。可惜实在是贼老天不开眼,没有那么多军马可以用,现下只能憋着一口气,好在这城头上,叫贼兵们尝尝爷爷的箭法,射不出你们十七八个透明窟窿算你们走运,多活那么些日子。张中丞劝告大家,此刻还得委曲求全,据城而守,等皇帝那边腾出手来,到时候大军压境,里应外合,保证让围城的这些叛军们,一个也跑不了。

    只是令睢阳守城军民们不明白的是,已经七个多月过去了,皇帝那边咋还没腾出手来救援,这么让人着急的干等,真真是急煞个人!

    马棚里的战马倒是各个膘肥体壮,精神抖擞,它们仿佛通了人性,也都想着奔出城外去,好跟随自己的主人践踏那些围城的无胆鼠辈。只是马儿不知道,它们的主人不能如他们一样。它们吃的是饲料麦草,管饱,主人们不能吃草,没有粮只能挨着饿。

    一群人离了马棚,来到了军械处,此时的军械处人声鼎沸,两百多新兵娃娃叽叽喳喳,手里捧着威武的铠甲军靴,各个都是七嘴八舌,向着身边的人炫耀,仿佛小鸡崽已经变化身成了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万军丛中斩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军械处是整个城防军部里最富余的地方,这里的盔甲兵刃堆积如山,一方面得益于许太守前期的准备充裕,也有一部分是张中丞战时缴获。

    大唐富庶,本就世界瞩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开元前后几十年安稳太平,造就了大唐境内的国壮民富,所以整个大唐帝国无论粮钱还是兵器铠甲,都是绰绰有余。单单普通军士,都是一水的铁甲硬弓,刀枪这些兵刃也是个个精品,寒光闪闪。睢阳城中备下的那些弩,更是种类繁多,魏武十二石弩,秦弩,汉六石弩,诸葛连弩哪一个比得上唐弩精良霸道。攻城用的大型床弩,车弩也是不少。箭矢更是排放整齐,堆积如山。各种箭矢花样繁多,有轻箭,有重箭,有钝箭,有破甲箭,还有火箭、哨箭林林种种,对面反贼的箭矢也是缴获丰富,成千上万五花八门。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例,守城七月有余,睢阳城里所备的箭矢早应该捉襟见肘了才对,可是就看眼下这个场景,哪里像敌人猜想的那样所剩无几,根本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张中丞,真乃神人也!

    早在张中丞还是那小小县令时,世人听闻安禄山造反,张巡便第一时间举义旗抗贼,他在雍丘守城的时候因为事出紧急,令狐潮人马也多,守城一段时间后箭矢便不够用了,于是他借鉴汉末一方霸主孙权草船借箭之法,命人扎了几百个草人,再给草人穿上皮甲,用绳索绑住草人悬挂在雍丘城墙之上,擂起战鼓,令狐潮果然起疑,以为张巡又要趁夜派人偷营,急命万箭齐发,待箭雨落,张巡命人拉回草人,偃旗息鼓。数个时辰后又如法炮制,就这样一夜下来竟得箭数万。之后他又是虚实结合,所获更多。

    到了睢阳城后,他更是奇谋妙计倍出,使尹子奇明知令狐潮受骗在前,却不得不步其后尘,损失惨重。所以这也是睢阳能够坚守七个多月仍然战力非凡的底气。

    少东家和黝黑少年这二十多个教员,按照新兵名册,与军械处的守备士兵依照战士标准,给每个新兵领取了一套甲胄装备,又在分发结束后,现场让每个人根据高低胖瘦调整盔甲大小。闹哄哄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是分发到位。每个新兵都领到了一套契合自己的盔甲装备,也不理会那拂面的细雨,每个人都是面色潮红神情亢奋,眼瞅着自己怀里这些明晃晃的铠甲,根本不觉得沉重,心里恨不得立马穿上身,再好好抖抖威风。

    看着每个人都分领到位,各个领队教员便集结自己所部,重新分成四队,冒着红日细雨,满载而归。回到了营房院落之后,少东家作为这一行人的首领,招呼大家先稍作休整,他让黝黑少年分别领着一队人,去了空的营房,安顿好床铺好让这些娃娃兵住下,等用过了午饭,再到院中集合,开始接受正规训练。

    午饭的黑窝头让这些娃娃们又是兴奋不已,美美的吃着热米汤泡饭,力气养的足足的,再瞅瞅那叠放整齐的铠甲,新兵蛋子们一个个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期盼着教员赶紧下令,好让他们早些穿上那威风凛凛的明亮盔甲。

    终于,在这群孩子们的期盼中,少东家下了命令,所有的人,即刻带着盔甲,来院中操练。

    这个新收拾出来的营房是个三面厢房围起来的院子,地方还是颇为宽敞的,上一批住进来的兵娃子已经上了一个多月战场了,平日里便没了什么人,今天空荡荡的院子一下子涌进这么多新兵,倒显得生机盎然起来。

    训练的第一项就是这些小鸡仔们期望已久的项目:

    “披甲”。

    因为甲胄数量本来就很充沛,加之战事持久,带甲的人死了很多,留下来的装备就更多,所以现在睢阳城里每个人装备的都是明光铠。

    “明光铠”也是时下唐朝军士的标配,有好几个样式,最早出现在汉末,只是没有现在的式样如此丰富和考究。明光铠泛指甲片被抛光过十分明亮的铠甲,到了现如今因为国富,又因为西域那边的冶炼打造技术传入国内,军备锻造技术教之以前大为改良,早已不是汉时那么简陋的铁甲了。此时的明光铠甲片紧密,受力合理,头、颈、肩、手、臂、胸、腹、腿、脚各部位完整,保护性和美观性都大为提升,真真做到了“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少东家以前听铁匠说过,整套明光铠是铁和皮相结合制作完成的,每副铠甲都是由一千五百九十片鱼鳞甲和六百四十四片长条甲编缀而成,胸前和背后的护甲由以前的板状改为了金属圆护,更好的保护着穿戴者胸腹内脏这些安全部位,金属圆护比起以前的板甲结构,通过椭圆结构凸出形态的不同,增加了卸力缓冲,大大的减弱了弓箭和枪矛的贯穿力,尽可能降低了穿戴人受到的穿刺伤和内震伤,穿甲就等于具备了一以当十的超能力。而且每件金属圆护都水磨的极为光滑,好像镜子一样,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炫目光芒,不仅好看,更能对来犯之敌产生威慑力,大唐边关的那些守军能够灭国无数,其中精良的铠甲兵器功不可没。一套完整的盔甲需要三四十个工匠,花上半年多功夫才能完成,造价很是不菲,都快顶的上半匹军马了。

    当然现在他们给这些新兵蛋子标配的明光铠,也并不是完整装备,毕竟全套的完整盔甲不是军队配不起,而是那实在太重了。像南霁云雷万春这些万人敌的将军,他们穿的盔甲就是最完整的。从头上红缨,到脚底战靴,一整套盔甲下来,超过四十多斤重,别说现在屁大点的毛头小子,就是正常成年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穿这么一身盔甲也跑不出几步远,更别说还要上阵杀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