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兄一路行来,对这位司马真人非常推崇,直言真人风采卓越,乃是最一流的陆地神仙。下臣二人素知李兄为人骄傲,能被他如此崇拜,这位真人想来绝对是一等一的神仙中人!” 皇帝陛下笑而不语,品着美酒继续听着高适的汇报。作为上位者,对于这座道教分量极重的王屋山,他知道的秘辛可是太多太多! 一座王屋山,半部道教史! 这座山既是人族创世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华夏道学文化的孕育地,被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誉为“华夏文化之源”。从远古的祖神盘古首开天地阴阳,伏羲在这里推太极演八卦开启人族进化大道,再有女娲炼石补天,之后华夏老祖轩辕黄帝也是在这座山上开坛祭天得受天书首开“道”之一途,治水有功的大禹也曾在此山祭祀,以及后来成功悟道的老子,也是在此山中得了真传点拨,才能大一统整个道学思想,为后世的“黄老之学”开了首页,这才有了后世的道生一一生二,。 一直到他李隆基执掌天下,这座山上永远不乏真神显性金仙传法,十大洞天之首岂是浪得虚名!无论是承前启后的黄帝,还是重开天地的老子,一直到后来的华盖君,列子,商山四皓、张良、河上公、炼丹祖师魏伯阳,于吉,葛洪等,都曾在王屋山修炼,以及那惊才绝艳的二仙奶奶魏华存,一本《黄庭经》多少神仙人!王屋山也是因此等天地眷顾,灵气充盈,钟灵毓秀,仙果草药得天独厚。从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到老子、葛洪炼丹,孙思邈在此写下《千金翼方》,王屋山就是活丹炉。“草生福地皆为药”,王屋山有万年太岁、千年葛根、百年何首乌、天坛灵芝、三春鸡头参、当年冬凌草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当地百姓有病了便自去上山采药,回家熬汤均有奇效。 相比起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对于他李隆基本人来说,王屋山可有着他最大的秘密。他这个人间帝王逆天改命的阵眼就在这座山上! “王屋山啊,朕已经多少年不曾上去了!” 皇帝陛下仿佛勾起了壮年时的记忆,回味那座山,怀念那些人。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一年,可是一想起当初那等通天彻地的景象,李隆基还是少有的悸动不安,要知道当年玄武门政变的时候,面对着那么凶险的境况,他也不曾慌张,要知道那一年他也才二十五岁。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那位神龙一般的李淳风在几十年前给他的命格批言,这句批言果然准确无误,李隆基的确是个很有静气的稳当皇帝。唯一的那个例外,就是四十岁那年的封禅泰山。 “启禀陛下,王屋山果然是个神异之地,下臣一行人就在王屋山脚下遇到一件怪事,此事当时不觉得那么神奇,可是之后回想起来,越回味越觉得不简单,所以下臣基本可以断言,那日遇到的绝对是一位仙人!” 之后,高适便仔仔细细的将那一日的遭遇原原本本的向皇帝描述了出来。 那一日,秋高气爽,李白杜甫高适三日兴致极高,因为他们已经来到了道教祖庭之一的王屋神山地界,抬眼望去,王屋山那巍峨挺拔的身姿已经霸占了整个视野,云隐树丛风轻抚,怪石嶙峋水绕行。隐隐的还能看到山顶那些红墙金瓦的道观,真是好一个世外仙境啊! 一大早,李杜高三人就焚香沐浴,安排仆从做好了吃食,吃完饭提上精心采买的香火贡品就直奔王屋山,因为毗邻仙山,山脚自然形成了一个颇为繁华的街市,山下有一条河流环绕,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四渎之一济水。济渎在江、河、淮、济“四渎”中最神奇、最神秘、最神圣,后来因为李隆基要在此处谋划,他便依照司马承祯和叶法善的建议,在这里修了一座恢弘的济渎庙。此庙建筑规模最大、祭祀规格最高,被李隆基亲封为皇家祭祀水神的最高道场。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以“平地涌泉、三起三伏”代表清廉、卑谦、忠勇和百折不挠的崇高人文精神,受到无数明君贤相、经史学家、文化名人的称颂赞美。据传济水就发源于济源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龙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要登王屋山的人都要坐船横渡才能上去。那天等李杜高三人坐车来到了渡口,已是日出东方,朝阳洒在清亮的河面上,内敛又慈祥。风声,水声,鸟鸣虫嘀,骡马行人吵吵嚷嚷,好一幅生生不息的场面。李白一直都是一副游离世外的模样,如此烟火喧嚣在他听来,生动却又飘然出世,这种感觉占据他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 也不知是因为此间事物就这么让人身心愉悦呢,还是因为身处此等神仙地,李白被仙气滋养熏陶的一时忘了那被“赐金放还”的尴尬。随着日头越来越高,渡口的行人也是越来越多。李白的仆从也问商家买好了渡河的船票,他们三人便落坐在邻近的茶铺,要了点酒水吃食赏景浅谈等着渡船。 就在这时远处隐隐人声鼎沸,似有什么热闹,这热闹由远及近,转眼就到了渡口。李白三人也好奇,抬头看过去,原来是五个衣着光鲜的绿袍僧人。这五个僧人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体态宽厚,红光满面。为首的一位看面相也就五十左右,白面无须,神态和祥,正在指挥着那些随行的仆从,将一些箱包礼物小心放在渡口阶梯上。那些仆从挑夫听着那洪钟一般的吩咐,小心翼翼的忙碌着。剩下那四个僧人年岁较轻,二三十岁上下,看着像是弟子一般,围绕在那大和尚身边,一边伺候着,偶尔也吩咐几声,却都不曾搭手帮忙。 码头上的行人商客看着这一行人,明显是大地方来的,没见那些人穿的那么鲜艳明亮,绿袍金边的上等料子,他们都是平头百姓,穿的不是黑衫就是蓝袍,灰头土脸的,说话声不由得都比往常小了,生怕被那几位高僧嫌弃,心里不禁离得远些,却又出于好奇,所以就这么把几个僧人围拢起来。那几个僧人仿佛是见多了这样的场面,面虽不改色,心里却更加鄙夷这些乡下土包子,吩咐吆喝的声音不禁更高了几度。 就这么忙活了一阵,渡船还没到,四个和尚弟子拥着那位大和尚便往李白他们这边的茶铺而来!这个茶铺是这个渡口最大的,当然也是最好啊。店里的老板不放心伙计们毛手毛脚,亲自过来伺候大和尚几个,手脚轻快,陪着笑,“佛爷,佛爷”的称呼着。佛爷也不摆架子,满脸慈悲的搭着话,却是怎么也不愿意喝店里面泡好的新茶。 陪了一会,大和尚只顾跟弟子们说话,店老板自知身份低微入不了佛眼,告了声罪便灰溜溜退了出来。茶馆人不多,李白几个服饰明显高于普通人,再看面相都是红润饱满仪表非凡,绝对不是一般人。老和尚运起观气望运之法,隐晦的扫过了李白三人,隐隐感到三人都是气运极为浓厚之人,一个如云,一个如山,一个如水。如此浓厚的气运,就连他的师父都不曾拥有!这三人绝对不是普通人,大和尚当下便起了结交之心! 李白三人不是修行人,也不会那观气望运之法,自然不知道那位身份尊贵的绿衣大和尚此刻已经将他们三人视为卧虎藏龙,只是偶尔兴致好奇,打量对方几眼!李白身处京师多年,什么人没见过,红皮的,白皮的,黑皮的,卷毛的,白毛的,黄毛的各种番邦蛮夷,什么妖魔鬼怪奇形怪状的都见过,更何况几个大和尚。就连当今禅宗第一人的怀让法师李白也是见过的,这位据传是观音菩萨转世的得道高僧可没有此刻这位大和尚的派头这般足,心下就对这位大和尚起了不喜之感。至于杜甫和高适,虽然觉得这些和尚有点倨傲,倒还不至于生出恶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