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深藏功与名-《种田逃荒,秦香莲的养娃人生》


    第(2/3)页

    张征并不赞同,他甚至恨其父永远明哲保身,可他不是他的父亲,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一颗甚至能够理解妥协者的心。

    但张征不赞同,怒斥其父非不可为,是不敢为不愿为,无所作为,在其位不谋其事。

    而现任宰相,张征大哥的大舅子,大嫂的兄长,复位成功的权相吕夷简之子十分欣赏他的的才华,暗示愿意扶持他入朝为官。

    背后是否有吕夷简甚至张父的意思,张征不得而知,只告诉对方自己名为张征,就断了对方的念头,转而将那份张父不重视的策论,润色递给吕氏,希望得到重视。

    但身在权力斗争中心,手握大权却不是唯一大权的人,哪怕有远见,却不会将十成十的心力真正放在上面,而必定以此谋求自身的利益。

    秦香莲能预见这一点,是现在历史的上帝视角,而张征不能够,他只是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一种令人感到恐惧的能力强势地拉了吕氏、范氏双方入局。

    吕氏集团的支持让还未到来的黄河水患成为了动摇国本的大事,范氏集团的支持让具体的实施落地得更快,亲政不久的仁宗很高兴看到这样上下一心的局面。

    可惜仁宗不知道,这样表面的和平,并不能维持多久。

    张征,终究只是一个历史洪流下的凡人,他使尽浑身解数,澶州横陇埽决口依然发生,范仲淹亦遭贬斥,甚至与张父被贬的原因趋近一致,天灾不省。

    信读到此时,便是秦香莲也脊背发凉,一是为着张征特意隐去的那些悍不畏死左右逢源的惊险,虽不曾言明,却不难窥见;二则是因这历史似乎无可变更,景祐元年范仲淹似乎必定被贬,无论如何。

    秦香莲将许多想法压入心底,继续读起这信来。

    张征讲起自己不日将离开东京,往澶州而去,横陇决口得到了朝廷重视,提前被人为干预,后果可控,预演的商胡埽决口便不再被吕氏集团重视,范仲淹被贬虽将治河之事推到台前争议不休。

    但吕氏集团强横,张征认为,仁宗都常避其锋芒,当吕氏集团决心不再重视,身在朝中,能调动的资源便有限起来。

    特别是,他仍是布衣白身。

    张征回到东京不过半月,便搅动起无数风云,身在风口浪尖之上,张父越发笃定命数之说,相信张征的存在会要了张家人的命。

    张母确实命不久矣,在东京的大水到来之前,溘然长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