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5.会议的时间不可太长 据生理学家研究表明,参加开会和讨论时,人的脑力最佳状态只能保持40~45分钟,人在生理上产生疲劳感的界限是1小时。超过这个界限,与会者的注意力就会松懈,会场上就会出现窃窃私语和轻微的骚动。在这种情况下,主持者如果坚持继续开会,多数发言者就只能重复别人的发言,而显现不出创见。生理学家们给这种状态专门取了个名称,叫作“反面活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主持者会很难驾驭与会者,这一阶段通过的决议,容易带上“激进”的色彩。如果会议开得过长,许多与会者一心想快点散会,将会对通过的决议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此,最紧凑、最有效的会议,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多数与会者需要30~40分钟才能恢复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会议效果。 6.要避免炫耀自己的业绩 上司在会上吹嘘自己的业绩,以此想抬高自己的威望,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一般情况下,与会者对他所欣赏的人的心理状态是,希望从上司的谈吐中,得到如何把工作搞好的启发,而不是想听他过去的“丰功伟绩”。 ●言之有度,掌握时机和分寸 开会时往往有这种情况:有时大家意见比较集中,而会议主持人却不能及时总结,提请大家转入另一项议题,便出现了冷场,拖延了时间;在征求大家意见时,有的人一声不吭,有的人翻来覆去,谈不到点子上,越扯越远;也有时人们争论不休,互不服气…… 会议上发生了冷场、争论、跑题等情况怎么办?这就要求会议主持人能够细致了解会议进程,掌握与会人员的心理,恰到好处地、适时地对会议进行引导。意见基本一致时,立即终止;意见大同小异时,允许求同存异,及时终止;很难一致时,下次再议;对于离题太远的发言,会议主持者可寻找时机予以引导、提醒,拉回到正题。为了不分散大家的精力,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不冲击会议的中心议题,主持者必须十分注意掌握讲话的时机和火候。 除此之外,会议主持者还要注意掌握说话的分量和分寸。这也是“度”的一种要求。 语言的分量是由词意和态度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的。词意是指语言的本意,态度是指表达时所持的表情和情绪。比如,上司在主持会议时,要批评下级人员的工作差错或较大的失误,这里就有个分量问题。如果是个别的、一般性的差错,而批评的分量过重,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被批评者不服气,大家也不满意。如果是较大失误,而批评分量过轻,既达不到教育当事人的目的,又给大家一种袒护当事人、文过饰非之感,不能使人闻者足戒。当然,不做具体分析,以理服人,而是无限上纲、乱批一通,也不会有好效果。因此,根据问题的性质、程度,在讲话的时候,就有一个轻重之间怎样才算适宜的分寸问题。 分寸是衡量语言分量的尺度。而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词意上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二是注意态度和语调的区别,这种分寸也是会影响到分量的。我们的目的是,既要弄清问题,又要教育下属。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严肃的批评,不一定非要大嗓门、声色俱厉不可。语言尖刻,态度粗暴,甚至出口伤人,以挖苦、讽刺、嘲笑他人为乐事,必定造成对方的反感和抵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团结。 ●因会制宜,善于调动大家的情绪 第(2/3)页